我带过200名下属,发现能成事的年轻人拥有这4种特质
文/徐大维
我们看过太多宣扬成功者的文章,他们高高在上,大开大合,却没有一点实际参考价值。
今天良叔讲四个曾经的属下,也许与那些大人物比太过渺小,但却是我亲眼见证。
他们在平常的环境中脱颖而出,最终拥有一份平凡的胜利,也许这些故事才对你真的有启发。
1
牛皮糖式的孔林
孔林,现任某500强销售团队主管,经济条件优渥,在深圳有房有车。
我本来挺不看好他,个子很矮,学历很低,湖南口音重,说话不利索。
但是,10年来,他用结果粉碎了我的偏见。
一开始做销售,他生存都很困难,靠小单维持生计,最惨的时候还睡过公园躺椅。
从业3年后,他打下一个大单,从此也开始翻身。
那是一家大型企业,不知道孔林怎么摸进去的,和对方有了接触。
但是,想做人家业务,门都没有,所有业务都由两个关系户把持着。
按照这种情况,一般人都会撤退,因为希望不大啊。
可孔林却像牛皮糖一样死贴着不放。
隔三差五去晃悠一圈,逢年过节送些挂历
按现在的说法就是经常刷存在感。
这一刷就是三年,直到等来了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
那企业购置了一批设备,周五晚上到货,因为第二天就要运营,经办人害怕有运营风险,所以希望尽快购买设备保险。
可是找了那两个关系户,都回复说太晚了,公司已下班,周六日也不行,只能周一办。
经办人不敢担风险,直接向总经理汇报了这事儿,总经理大为光火,问经办人,除了那两家供应商,还能找谁?
经办人说,有一个姓孔的经常来,但是从来没合作过。
总经理说,问问那个姓孔的,能不能加班搞,如果可以,这批业务就给他做。
孔林当然没有放过这次机会,夜幕之下,把出单员和审核人接到公司加班,保单全部搞定。
后来,客户总经理也借题发挥,把全公司三分之一的业务给了孔林,这可不是一笔小买卖,成为孔林业务上的第一桶金。
此后,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牛皮糖策略,他发明了一个概念叫断点效应。
意思是指,客户与竞争对手关系再好,产品再优秀,只要时间够长,就会出现断点。
要么是关键决策人岗位更换,要么是某项服务没做好,要么就是一个不可预料的随机事件发生。
总之,在断点出现之时,只要你还在客户的视线范围内,往往就有了翻盘的可能。
所以,孔林10年间屡有大单收获。
我知道,孔林的故事一点也不励志,我给别人讲他的牛皮糖策略时,还往往被冠以低端的轻蔑。
其实,牛皮糖策略极其实用,因为一旦你秉承这种理念,就等同于拉拢了一个最强大的盟友:时间。
所以,为什么曾国藩在多年的征战中,会悟出结硬寨、打呆仗的黄金法则。
因为在时间的长河中,再强大的对手,也总有犯错的时候,你只需保持自己的稳定,密切注视对方,把对方的错误变成自己的机会。
1
小灵通型的王一
王一冲,我经常叫他王一,现在是某大型汽车4S连锁机构的总经理,原本那机构是他的客户,后来董事长将他挖了过去。
王一比孔林要活套很多,很会说话,人见人爱的那种,个子不高,有点胖,所以大家给他的外号叫小灵通。
王一最大的特点就是对人很敏感,知道如何照顾别人,心细的像个女人。
我说个例子你体会一下。
一次我俩带一个上了点年纪的客户到内地出差,开车长途跋涉。
天气寒冷,客户说想喝点热水,可这鸟不拉屎的地方,哪里有热水啊?
好不容易到了一个服务区,发现有热水可以接,可特么没杯子,干着急。
王一说太冷,让我们先上车等,他去想办法。
他买了一大瓶水果罐头,把水果倒掉后,把玻璃罐子涮干净,装上热水。
还找了3个包苹果的网套,套在杯子上,即起到保温效果,又不烫手。
那客户拿着一大杯热水,唏嘘了老半天,说我们心真细。
王一就是这种人,八面玲珑,只要和人打交道,都游刃有余。
那董事长也许就是看重这点,才请他过去。
王一也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和主机厂、各销售店、各级员工都相处甚欢。
也有人会评价他虚头巴脑,但是我们可能忽略了一个事实。
这世界上除了那些让我们赖以生存的东西,每个人都需要一种舒适感,我们身边林林总总的产品,不都是满足了我们这个需求吗?
沿着这条思路,你也许就会明白,那些特别会来事的人,为什么总能吃得开。
自然界变化无常,可是人心始终不变,若你能洞察人性,于平常之处,给人一种不同寻常的体贴,这何尝不是一种竞争力呢?
3
善于整合的刘宁
刘宁,现在创业,天使轮投资阶段,主要是针对畜牧业的小额贷款。
他不爱说话,但是脑子特别好使,很有主见。
我做产品总监时和他共事,印象很深的是一次开会。
一个同事提交议案,要大力拓展一条产品线,因为从我们的数据来看,那条产品线盈利好,市场规模也很大,所以要采取低价策略,抢占市场。
你看,盈利好,市场大,去抢占,这个逻辑没问题吧?
可刘宁马上说,我们的数据好看,很可能是因为样本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