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你应该尽早辞职的信号
文/肥肥猫
1
个性和岗位风格差异太大
大部分的工作从风格上大致可以分为两个类型:奶妈型工作和 DPS型工作。
所谓奶妈型工作,一般来说是企业内偏辅助和为他人提供支援的部门,在会计上属于成本部门。而所谓DPS工作,则通常是那些为企业带来价值的前台部门或者收入部门。
许多人在选择工作时,对自己根本不了解,对自己的优势定位不清,明明是一个天赋在DPS上的人,偏去做奶妈岗位。
而这两种岗位的激励方式完全不一样,个人才能会被长期埋没。
以一个错误地进入奶妈型岗位的人为例:这类人通常进取心较强,但由于信息不对称或是在毕业前对所要前往的领域不太了解,去了一个企业内为战斗部队提供后勤支援的中后台部门。
而这种风格的岗位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无论公司的整体业绩是好是坏,都与自己的个人收入或发展空间没有半点关系。
如果你是那种追求旱涝保收的员工,那自然适合。但作为一个DPS型人才,你很快就会意识到这样的工作内容对自己毫无激励。男怕入错行说的就是你。
有一些人慢慢发现,在收入恒定不变的前提下,为自己悄悄降低劳动强度,变相磨洋工,是对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选择。
这也是各种老油子产生的源头,职场上的老油子有相当一部分人,在骨子里都是DPS型人才,他们变成今天的这个鸟样,根子在于缺乏激励,以及对自己每天工作内容的价值无法认同。
奶妈型岗位和DPS型岗位的对人的需求是非常不一致,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这种感觉就好像逼着张飞去学绣花一样,张飞再努力恐怕也免不了怎么做怎么错的笨拙。
如果给予足够长的时间,张飞未必学不会绣花,但张飞一定是个非常不怎么样的绣花师,这是禀赋决定的。
在学习绣花的这个漫长而痛苦的学徒生涯中,作为张飞这类禀赋的人,一定是漫长、苦闷和具有极大挫败感的。
但这其实和他自身努力其实没有什么关系张飞生来应该就是去砍人的,不是来绣花的,自己非要去走hard模式,能怨谁呢?
2
工作内容具有过低的容错率
容错率是一个非常容易被忽视的点,我几乎从来没有看到过有文章正儿八经的讨论过这件事对工作成就感的影响。
这里我可以强调一下:容错率对于一份工作的从业舒适度是有着致命影响的。低容错率的岗位,和一个新人的学习成长规律是天然矛盾的。
而一个岗位的容错率是高还是低,往往和这个行业的成熟度有关系越是蓝海型、扩张型、朝阳型的行业,往往容错率越高。这是因为越是不够成熟的领域通常潜力也越大。
朝阳行业非常鼓励草莽英雄闯江湖,新人也容易独当一面。这是因为行业扩张中的机遇之多,多到足以弥补犯错所带来的损失。因此这些行业对新人犯下的各种错误也就更包容。
而一旦一个行业逐渐开始成熟,不再那么朝阳了,第一个信号是利润率开始下降(因为市场上抢食的人多了),而第二个信号就是整个行业的容错率开始下降。
你会慢慢发现,整个行业开始出现了许多成文的或是不成文的行业惯例,随便要做个什么事情就要先去翻先例(Precedent)。
这是因为这个行业已经没有什么未知领域可以开拓,所以你要做的就只剩下重复前人的经验,并在重复的过程中做到少犯错,并确保不犯第二次错误。
你会发现:格式、标点、邮件用语这些鸡毛蒜皮的东西突然变得重要起来了,因为这已经是唯一能体现出专业的地方了。
所以一个行业一旦变成熟,容错率就会开始降低,直到降低到一个外行难以想象的水平。
他们用这种低容错率筑起一个自诩专业的行业门槛,一旦有愣头青贸然杀进这个领域,他们便可以以极为苛刻的行业标准把你轰出竞争市场,顺便还可以嘲笑一把你的不专业。
但人哪有不犯错的!人毕竟不是机器人。
有相当的一部分年轻人是需要通过不断犯错来成长的。
这类人一旦误入到低容错率的工作岗位上,便会在应对无尽的细节挑剔中耗尽自己的活力和精力。
低容错率的评价体系也会将一些做事比较粗线条的人定性为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好的人。
在不断的被斥责和收到负面反馈的情况下,哪怕是个人才,自信心也会被极大地挫伤。
容错率过低的工作环境的危害还不止于此。
就我个人的观察,在低容错率环境工作太久,会造成性格遭受到相当程度的破坏。
出于潜意识里的平衡心理,低容错率下的人会不自觉地对工作以外的人和事产生越来越高的要求,性格会变得焦躁古怪难以相处。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就是路怒症。
暴戾的司机如此普遍地存在,和开车这件事本身的容错率低(一出事就是交通事故)有着莫大的关系。
长期处在低容错率的环境中,会逐渐被周围的亲友认为你变得越来越没有耐心和包容心,这对家庭生活是致命的。
3
职位具有过高的可替代性
通过简单培训就可以轻易替代的职位,一定是没有前途的。
我非常惊讶的发现,往往身处在大企业中的人,尤其是一些身处在外企中的人,会很难意识到这个问题。
一些高大上的公司,会把一些其实毫无技术含量的工作包装成需要高学历和高智商的工作。